生態環境部:推動解決老百姓“家門口”噪聲問題_中國去九宮格講座網


2023年全國合計受理噪聲投訴舉報約570.6萬件

生態環境部:推動解決老百姓“家門口”噪聲問題

核心閱讀

生態環境部正下大氣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保護人民群眾聲環境權益,提升人民群眾對寧靜環境的獲時租會議得感。

噪聲污染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部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約570.6萬件,比上年增加120.3萬件。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接到投訴舉報中噪聲擾民問題占61.3%,位列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噪聲污染越來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部正下大氣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保護人民群眾聲環境權益,提升人民群眾對寧靜環境的獲得感。

最吵公園變身寧靜園林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祠堂街9號的成都市人民公園,是鑲嵌在鬧市中的成都“老字號”公園,是體驗成都慢生活的必打卡之地。但它卻曾“惡名在外”,被戲稱為“世界最吵公園”。

這一“惡名”的來歷在于——在這里,曾經卡拉OK和經營攤點林瑜伽教室立,文藝演出團隊、健身壩壩舞團隊多達70余支,嚴重擾亂了游客及周邊住戶的生活、工作和休息,而且時租存在亂收費、非法盈利、亂掛錦旗、橫幅的現象,群眾對此深惡痛絕。

自2016年以來,成都市級相關管理部門、屬地街道、公園管理方多措并舉,探索出一條整治公園娛樂噪聲的“智治”新路徑。

從制度入手,成都市人民公園專門制定了《成都市人民公園文明游園管理公約》和《成都市人民公園園區音量控制管理辦法》,對大功率音響及揚聲設備、卡拉OK演唱及非法盈利等相關活動進行了限制,并按照“只減不增、合理布局、照顧多數”的原則,確定準入活動團隊及數量,規定活動場地、時間、家教場地次數和音量等,進一步對健身娛樂活動實行規范和有效的管理。

同時,注重優化活動空間。按照公園的總體規劃和功能將園區劃分為行政辦公區、觀景紀念區、品茗休閑區、兒童游樂區和健身娛樂區五個區域。通過舞蹈教室排危修繕、舉辦花展、攝影展、書畫展、擺放花箱等方式,美化提升園林景觀。根據廣大游客的需求,將其中的健身娛樂區域分時段提供給不同的使用人群。

此外,通過與群眾反復試驗和溝通,找出市民游客、娛樂團隊、公園管理三方相對能接受的一個平衡分貝數——80分貝,利用在公園活動場所設置的噪聲自動顯示設備,提示提醒活動人群主動降低音量。公園還安裝了“智慧舞場系統”,通過調控音響設備的傳播區域和音量,既能實現多組舞隊同時播放音樂互不干擾,又利用技術手段從聲音源頭入手維護園區的寧靜和諧。

如今,“世界最吵公園”已轉變為一處寧靜美麗的園林。

開展典型案件重點督辦

放眼全國,像成都這樣治理噪聲污染卓有成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江蘇省鎮江市,作為保交房的民生工程,某項目工期緊、任務重,一刻不能停。令人欣喜的是,該項目自開工以來,從未收到任何居民投訴。原來,施工現場采用6米高圍擋,增加擋音屏障面積,有效減少了噪聲傳播;電力驅動的可移動式降塵設備,減少了燃油發動機噪聲;現場各類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噪聲分貝和揚塵情況;工程樁采用靜壓施工的預制管樁和預制方樁……一項項創新實招,守護著周邊居民的寧靜。這背后是近年來,鎮江市不斷加強噪聲治理工作的努力。當地嚴格落實噪聲源頭管理、污染防治責任,分類管理四類噪聲源,構建社會共建良好局面。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多個小區居民備受周邊某企業噪聲污染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此前,坊子區多九宮格個小區居民通過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渠道多次反映上述問題。經監測,該企業噪聲排放符合相關標準要求。調查中發現,該企業周邊小區業主多為年輕人,新生兒較多,夜間睡眠質量、生活品質要求相對較高,對聲音反應較為敏感。在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坊子區政府邀請業內專家現場監測論證,制定具體整治方案。企業積極落實整改,完成工程改造,噪聲治理成效獲得群眾一致認可。

這些,正是我國采取積極行動防治噪聲污染的一個個縮影。

監管體系正在積極完善中。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說,生態環境部會同15個部門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系統謀劃“十四五”期間噪聲污染防治主要目標、任務和措施,加快推動各地政府明確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4類噪聲的管理職能分工,目前已有約三分之一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成分工。指導各地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定,2023年,首次實現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及1822個縣級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全覆蓋。此外,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完成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情況評估工作,有效夯實了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基礎。

管理手段也在不斷創新中。推動噪聲監測自動化,2023年,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核定和系統建設聯網。推行工業噪聲排污許可證管理,逐步推動28萬家工業企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當前已完成約12萬家,“十四五”末將實現工業噪聲排污許可全覆蓋。

裴曉菲特別提及,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典型案件開展重點督辦,當前國家層面已督辦6批60個案件,涉及省份30個,惠及百姓3萬余人。同時,從今年開始,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也參照建立噪聲投訴典型案件督辦機制,現已督辦案件300余例。

探索社會共治取得成效

探索社會共治,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生態環境部組織天津、上海、重慶、杭州、昆明、廈門、嘉興等城市開展寧靜小區試點創建,推動業主、物業、商戶等共管共治噪聲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已創建1700余個寧靜小區。

生態環境部會同教育部門持續多年組織“綠色護考”行動,在中考、高考期間,通過發布倡議書、公開信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各界自覺減少產生噪聲的行為,年均受益考生超過3000萬人。

同時推廣“靜音車廂”,京滬、京廣、京哈、成渝、滬昆、貴南等線路的92趟列車設置“靜音車廂”。

所有這些努力,帶來了我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的成效。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13個部委和單位發布的《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顯示,2023年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手工監測達標率同比穩中有升。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噪聲污染治理新模式,不斷強化源頭防控,推廣低噪聲產品設備;夯實聲環境管理基礎,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并聯網;強化重點噪聲源監管,將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噪聲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

裴曉菲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督促各地盡快完成部門職能分工,逐步解決噪聲污染管理職能不清問題;繼續開展噪聲投訴典型案件督辦,推動解決老百姓“家門口”噪聲擾民問題;指導各地做好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工作,確保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3800多個自動監測站點今年年底前全部建設完成;持續推動寧靜小區建設、噪聲地圖應用等工作,不斷提升老百姓寧靜聲環境的獲得感。(法治日報 記者 張維)

教學場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