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像“盲選”? 多去九宮格方合力護航大學生專業選擇_中國網


“不管填什么專業都有人說不好,好像每個專業都需要‘避雷’,我也不知道該填什么。”來自安徽省銅陵市的楊豐瑜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10分的成績,只是,跨過激烈的“第一戰場”,面對眾多專業和院校,楊豐瑜卻有些無從下手,“雖然可以填45個志愿,但我和身邊的朋友幾乎都處在‘盲填’的階段。”

回憶起兩年前的夏天,就讀于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學專業的李金希表示自己填報志愿主要采取“沖、穩、保”的思路。“重慶市考生共有96個平行志愿可以填,理想沖一沖、興趣穩一穩、現實保一保。”她坦言,錄取到現在的院校是意料之外的,“我并沒有沖到第一志愿的學校,以為‘穩錄’的十幾個志愿也沒錄上,以前的我對現在所讀的學校和專業可以說一無所知。”

在茫茫信息海洋里抽絲剝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陸續推進,部分省市志愿填報要求發生變化。選科組舞蹈教室合越發靈活,填報規則越發復雜。在楊豐瑜看來,高考生對龐雜繁多的高校和專業缺乏了解,很容易迷失。“我最需要的幫助就是專業上的介紹,比如這個專業到底學什么,未來大概會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楊豐瑜說道。

推陳出新,高校積極消弭“信息迷霧”

3年前的志愿填報經歷,仍讓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大三學生周佳琪記憶猶新:“當時的我只知道拿著學校給的志愿填報書,對照一下分數和排名,看看有哪些學校和專業可以選擇。”在她看來,自己對任何專業都缺乏了解,只能通過網絡檢索一些相關信息,而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往往呈現兩極分化的樣態,要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么夾帶著強烈的主觀感受,讓她無法對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就業前景作出判斷。

“為了幫助學生更便捷地了解學校官方發布的招生信息,今年,西安交通大學將學校的微信小程序進行了升級換代。”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主任助理牛元天表示,新升級的小程序不僅信息量更全,還有了更足的“青年味兒”,“小程序里有全校近百個專業的文字介紹和視頻解讀,還巧妙地用手繪形式還原了校園的季節元素和文化特色。西安交大的‘飲水思源杯’、圖書館、騰飛塔以及其他一些地標性建筑,都‘化身’為一個個小圖標,分布在小程序的各個位置。”不僅如此,為了打破橫亙在學校與學生間的信息壁壘,把各個專業“說好、說透”,牛元天介紹,學校用3個月時間制作了《院長說專業》《領九宮格軍學者講專業》兩個系列視頻。“在這兩個節目里,超過30位學校院長、書記以及58位各行業的領軍人物共同為同學們解讀專業。”牛元天介紹。

“我們曾做過一個關于Z世代的課題,了解00后獲取信息的習慣,最終發現,最有效的方式是短視頻。”廣東科技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部長李赫男表示,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專業情況,學校特別增加了短視頻欄目,圍繞學生家教關注的專業特色、學校環境、校園活動進行快速講解,“我們還制作了招生簡章電子書、宣傳片、長圖、學院H5等一系列宣傳物料,助力學生了解學校、了解專業。”

高考志愿填報作為出分后最重要的一件事,也牽動著新疆考生韓知瑾的心。與楊豐瑜和周佳琪不同,韓知瑾很早便明確了自己想報考的志愿:“從小到大,學醫一直是我的夢想。”高考出分后,韓知瑾搜索了大量與醫學相關的院校和專業,“但填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分數報考臨床醫學稍顯吃力。”在咨詢了從事醫學工作的專家后,韓知瑾將注意力放在了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的中西醫臨床專業,報考思路變得更加清晰。在她看來,具有針對性的咨詢,對于考生而言尤為重要。

“今年,同濟大學推出了基于AI大模型的招生咨詢服務ChatTJ,為全國考生和家長提供24小時全天候、不斷線的咨詢服務。考生和家長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自由地向其咨詢同濟大學相關的問題,特別是和招生相關的問題。”據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吳志軍介紹,為了進一步加大招生信息的宣傳力度與透明度,同濟大學開展了一系列直播活動,詳細介紹了學校關于專業培養、課程設置、就業深造等方面的情況。與此同時,本科生院官網還面向所有考生和家長推出了“專業課程早知道”查詢入口,“大家只需一鍵掃碼,就能知道你所感興趣的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和人才培養方案。”吳志軍說道。

在山東,一所職業院校在招生服務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據東營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指導教師劉乃瑞介紹,自6月25日起,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開始了一場“持久”的招生直播。“這場直播將一直持續到7月26日,總共26場,各二級學院院長、學校團委書記以及在校學生都將接力上場,為考生們進行全方位答疑。”劉乃瑞說道。

兼聽則明,青年期待更多公益信息互通橋梁

回想自己填報志愿時的焦慮,三峽大學2022級研究生李欣嶼仍有些感慨:“當時我的成績并不是很理想,為確保志愿填報的成功率,我的填報表在老師、親戚的指導下反復修改,每個人的想法、掌握的信息都不一樣,導致我們一家人都非常焦慮。”無奈之下,李欣嶼的父母選擇求助于一家付費的高考志愿服務機構,“但事實上,這套價值上千元的志愿服務效果甚微,機構的老師似乎也并不專業。如果照著他們提供的結果填報,我前幾個志愿都會滑檔。”

高考志愿填報的巨大市場需求,催生了各類志愿咨詢機構。高考志愿規劃師們紛紛施展渾身解數,誘導考生及家長購入價格不菲的志愿填報服務。在李欣嶼看來,各類志愿咨詢機構良莠不齊,需要謹慎看待。

為了確保錄取的成功率,韓知瑾還利用了網絡平臺的AI志愿填報功能,檢索自己的分數與專業是否匹配,以及能否被順利錄取,但這在她看來收效甚微。“我發現AI給我推薦的院校和專業不夠準確,借鑒意義不大,還沒有志愿填報書效果好。”韓知瑾說道。

同樣的情況,楊豐瑜也深有同感:“我們都在用一些AI軟件進行志愿填報,在這些志愿填報服務平臺里,我們輸入自己的高考成績和排名,便能得到‘可沖擊’‘較穩妥’‘可保底’3檔的高校推薦名單。”在楊豐瑜看來,志愿填報不僅關乎高考的最終結果,更關乎自己未來幾年的發展和規劃,而各個平臺基于分數推薦的結果大同小異,她對于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仍然一頭霧水。

實際就讀兩年后,李金希愈發確定自己對社會學不感興趣,未來也不會從事相關工作。她深刻感受到,個人興趣是志愿填報的關鍵因素。“不管外界怎么說,如果完全不感興趣,堅持讀完大學4年太困難了。”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填報志愿,近期,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面向高考生免費開放“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基于招生、就業、調查、測評等大數據,結合深度專業和職業解讀,提供志愿推薦、專業介紹、心理測評、就業去向及前景查詢等服務,為填報志愿提供多元參考信息,幫助考生“選大學,選專業”。

自從聽說了“陽光志愿”信共享會議室息服務系統后,楊豐瑜便在手機應用商店中進行檢索。“一開始,我下載了一款叫作‘陽光高考志愿填報’的App,但細看后才發現這并不是官方推出的。”楊豐瑜發現,在應用商店中以“高考志愿”“志愿填報”等關鍵詞搜索會發現幾十款類似的“山寨”軟件,其中不乏“陽光高考志愿填報”“陽交流光高考志愿填報2024”“陽光高考網”等與教育部“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名稱高度相似的App,讓楊豐瑜哭笑不得,“但‘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目前只有網頁版,并沒有開通App”。

與此同時,臨近志愿填報的關口,許多大學生自發通過社交平臺進行科普,“MBTI專業大賞”“3分鐘講清楚我的專業”等貼近青年群體的話題陸續涌現,以更接地氣的形式為考生們打開了“新思路”。作為“高考過來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在讀研究生劉暢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有關新聞專業介紹的視頻內容,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自己的專業學習實況,解答“準學弟學妹們”發來的問題。

為了全方位地獲取心儀院校的信息,韓知瑾還在社交平臺上咨詢了來自第一志愿院校的學姐,了解學校的地理位置、校園基礎設施以及專業課的課程培養規劃等信息。回顧自己填報志愿的過程,韓知瑾認為在專業選擇上還是應該以個人愛好為主,同時盡量向多方人士咨詢,綜合考量各類信息后再作決定。

心之所向,自主掌舵人生航程

雖然成功被中國海洋大學法語專業錄取,束俊濤卻一度陷入苦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有些害怕上本專業的課程,我聽不懂又不會表達,覺得有些焦慮。”在確定了自己對法語課程無法燃起興趣后,中國海洋大學不用考試、不限專業的轉專業政策讓他萌生了“跳出去”的想法。“我們選課是自由的,你想轉哪個專業就找對應專業的培養方案,對著上面選課程。只要學分達到一定的標準,在大三就可以申請轉入。”束俊濤介紹道。

即使有這樣的政策,轉專業也不是個可以“拍腦袋”就作出的決定。對于計劃轉入的通信工程專業,束俊濤做了很多功課。“比如咨詢學長這個專業的轉入難度,以及學科課程的具體要求等等。”幾個學長的轉專業經驗讓束俊濤對于自己的決定有了更充足的信心,“關于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我也向輔導員了解了一些往屆畢業生去向之類的問題。”

對于從小熱愛法學的孔昭儀來說,選擇報考法學專業是她長期以來的夢想。然而,高考成績卻讓她與理想專業失之交臂。最終,孔昭儀被第二志愿廣播電視學專業錄取。原本抱著“順其自然,先嘗試讀一讀”的心態,但在大九宮格學第一學期期末,學院發布了轉專業通知后,孔昭儀開始動搖,“剛開始我對廣播電視學也是蠻感興趣的,但后期發現自己的學習狀態不太可觀,所以還是決定遵循自己的內心參加了轉專業考試。”

經過考核,孔昭儀如愿轉入法學專業。盡管需要補修的課業十分繁重,但她卻感覺自己的人生漸漸明晰了起來:“那一刻我覺得我的生活回到了正軌。雖然背誦民法、法理學很痛苦,但成功記熟后我非常有成就感。”去年,孔昭儀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繼續在法學專業中深造。在她看來,無論是高考時的專業填報還是轉專業,在適當考慮就業前景的基礎上,應當秉持熱愛的原則做選擇。

如今的束俊濤也已成功轉入通信工程專業。“通信工程要學的課程比較多,而且難度都挺大的,掛科也有可能會出現。”面對截然不同的學科課程,束俊濤會在課后找網課資源自學。同時,他也計劃著利用暑假去實習,通過實習中的“碰壁”來不斷明確自身的定位和職業目標。

回看自己選擇專業的經歷,孔昭儀坦言:“其實,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習經歷對我而言不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反而豐富了我的專業理解。當我更深入地接觸法學專業后,我發現法制史和新聞史之間是有連接的,甚至我在考研報名時,還在思考要不要去選相關的交叉學科作為報考方向。”

盡管沒能被心儀專業錄取,李金希還是選擇通過參加社團、社會實踐等方式尋找自己的“航向”。大一寒假,她進入劇組實習:“雖然干了很多雜活,但是在劇組里看到那些攝像機器運轉起來,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帶著這份好奇,她利用假期報名參與了許多傳媒相關的活動。那扇兩年前未能叩開的大門,現也正慢慢向她敞開懷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范雪 程思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